潮州新闻网潮州论坛为您提供潮州市新闻潮州天气预报 潮州招聘等信息。本站内容包括潮州民生新闻,潮州招聘信息,潮州市广告等!

潮州新闻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后疫情时代合作办学新发展探究——访沈阳大学校长、中外合作办学

后疫情时代合作办学新发展探究——访沈阳大学校长、中外合作办学

时间:2022-11-12 12:2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今年7月,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出国留学人员就学困难,切实落实教育为民,回应社会关切,教育部决定继续支持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面向出国留学受阻的学生开展相关招生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以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主要特点,丰富了国内多样化教育

  今年7月,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出国留学人员就学困难,切实落实教育为民,回应社会关切,教育部决定继续支持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面向出国留学受阻的学生开展相关招生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以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主要特点,丰富了国内多样化教育资源供给,实现了学生“不出国的留学”。近两年,随着疫情及国际形势变化,中外合作办学面临哪些问题和机遇?如何看待后疫情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方向?为此,《神州学人》记者采访了沈阳大学校长、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主席赵彦志。

  2021年10月17日至19日,中外及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第八次会议在成都举行

  赵彦志: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发展势头迅猛,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中方母体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源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为实现“四点一线一面”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撑。

  从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规模、合作国别(地区)、合作院校水平、学历等级与开设专业五个维度来分析,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以下特点和发展优势。

  规模稳步增长。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5月底,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层次在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300余个,其中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大学和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占比14%,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占比86%,在校生规模已超70万人。从境内各省(区、市)规模分布来看,除西藏以外,其余30个省(区、市)均开设了不同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年增长速度来看,10年间,全国整体年增长率较为平稳。无论是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还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我国始终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战略不动摇,持续加快教育对外开放的步伐。

  全球教育合作网络立体多样。全国共有550余所境内本科院校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所境外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高校的合作办学数量排在前五位。中外合作办学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目前已与俄罗斯、新加坡、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10余个沿线多个不同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我国已构建起具有立体多样国际伙伴关系特征的高水平全球教育合作网络,聚集了广泛且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

  合作院校水平趋向世界一流。据统计,约30%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中方母体大学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全国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86%的高校已设立或举办不同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境外合作院校方面,约10%的合作大学为世界一流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已全面进入提质增效发展阶段,高水平引领性合作办学逐渐凸显,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

  学历等级分布合理。在学历等级方面,84.5%的机构和项目开设了本科层次教育,18.5%的机构和项目开设了硕士层次教育,3.8%的机构和项目开设了博士层次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已构建起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开设专业与时俱进特点明显。中外合作办学开设的专业已涵盖除哲学和军事学以外的11大学科门类460余种专业。过去10年,新增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理工农医类占比达65%。开设频数较高的前五种专业均为工科类,分别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同时,一批具有前沿、新兴、急需、交叉等特征的专业兴起,成为中外合作办学提升社会影响力、发挥特色优势的重要载体,例如机器人工程、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人工智能与自适应系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农业与生命科学、运动康复等。综上可见,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开设专业情况充分表明了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紧随时代发展趋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特征。

  赵彦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供给,缓解了供求矛盾,有力促进了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倡导“不出国的留学”新模式,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分契合。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阵地之一,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内外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基于新发展格局需求,中外合作办学要更好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借助平台优势统筹内外发展。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须坚持在国内办国际化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向内集成全球优质资源,加强对引进外部资源的吸收与创新,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高水平人力资本和科技支撑;另一方面,全方位高水平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在注重引进优质国外资源的同时,积极发展境外办学和来华留学,形成出国办学、留学和在华办学、留学两大市场,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从而有力地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 

  记者: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您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赵彦志: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围绕数字中国建设,以更为长远的眼光,加快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打造教育的中国范式,提升高质量开放与合作的能力。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在全球数字经济的浪潮下,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数字信息化建设,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调整培养目标。数字化转型带动了信息爆炸式增长,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明显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应结合数字化时代新型人才培育要求,以数字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能力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不断增强学生数字化意识,培养数字化思维,强化数字素养,多方面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是更新课程体系。紧跟国际一流院校数字化改革趋势,对接国际前沿的专业知识体系,结合中外双方合作院校办学优势,形成独特的具有交叉融合特征的创新课程体系,并将数字化意识贯穿其中。例如,将引领学生数字化思维纳入课程目标,采用多种数字技术展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形式等,探索建设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智能+”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方法。一方面,优化硬件设施,推进智慧化远程教学基地建设,打造智慧教室,优化和提升智慧教学实效,全面加强智慧化和信息化教学培训,构建智慧化教学的深度应用。另一方面,优化软件配置,进一步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完善课堂互动系统和在线学习平台,打造一体化网络学习空间,实现课前、课中、课后贯通,线上线下融合,形成自主、共享、交互的创新型学习模式。

  四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教学观念的培养和与时俱进,通过教师培训、教学比赛、导师匹配等方式引导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提高数字化教学能力,落实以数字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能力培养目标,不断激励教师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及其应用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全方位引领学生数字化能力培养。

  记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部继续支持以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缓解疫情影响下我学生出国学习困难,中外合作办学如何抓住机遇,继续扩大“在地国际化”的优势?

  赵彦志:疫情对于国际化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教育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渠道缓解疫情期间部分留学人员赴境外就学困难的这一举措,为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创新办学理念与模式带来了契机。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应始终坚定不移落实教育对外开放要求,多层次、宽领域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增强中外高校合作信心。另一方面,积极寻找“转型”契机,着力探索建立“在地国际化”教育模式,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4+0”双学位模式,实现“不出国的留学”。在这一过程中,将西方教育理念与我国“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相结合,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之后,更加注重国外教育资源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探索出适应中国教育的高水平“在地国际化”办学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式由传统的以学生流动为主向教育资源流动转型,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由“外”向“内”转型升级,提高国际化办学风险控制能力,更好满足国内对高水平多样化国际教育的需求。 

  赵彦志:一是要提升合作办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到现阶段,提升质量是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境内大学已与部分世界顶尖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合作办学,但境外优质教育资源还有较大空间亟待挖掘,也有较多的在办项目有必要更新升级。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强化质量为先的办学理念,建设一批高水平、引领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方办学者应从学校整体的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学科发展布局出发,以特色强势学科为牵引,与高水平、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切实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并与本土资源进行融合创新,实现中外双方的优势互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更高层级跃升。

  二是优化专业布局。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布局应该与国内高校的学科建设导向相配备,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战线的各类新思想、新提法。如与“强基计划”相匹配的长线专业建设,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相对应的交叉和边缘学科部署。未来应重点支持高校在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领域及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等国家急需、空白、薄弱等专业领域,以及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较迫切的新兴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

  三是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首先,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在原有优势专业、学科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经验,通过对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促进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合作办学对本校专业、学科建设的辐射作用。其次,注重将引进的成熟经验惠及到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中,逐步扩大先进经验的应用范围,推动共同改革。再次,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平台,推进高校国际化工作全面开展。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专业的国际认证,重视和强调双向交流,扩大我国文化影响力和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合作办学国际话语权和地位,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另一方面,与境外教育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共享与交互发展,形成成功经验为高校国际化办学提供新思路。

  赵彦志:第一,建立成员之间的联系机制,联络联席会成员,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中面临的重要共性问题,组织年度大会和工作会议商讨,促进成员之间信息互通、经验交流、相互学习。

  第二,联系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接受并完成委托的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调查研究课题及工作。秘书处所依托的东北财经大学跨境教育研究中心已成为相关部门认可的关于中外合作办学及教育国际化研究的重要智库。

  第三,指导内部交流杂志《中外合作办学》以及联席会微信公众号的运行。这些媒介平台很好地起到了宣传中外合作办学成果、树立合作办学良好社会形象、促进交流与学习的作用。

  记者:联席会条例明确提出,联席会的宗旨是为促进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健康发展,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人才培养质量,凝聚中外合作机构的力量,更好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联席会在这方面的作用发挥如何?

  赵彦志:自2014年联席会建立以来,会员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主席单位20家,会员单位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加强了会员间的交流沟通,举办了8届全国大会和10余次工作会议,一些片区负责的主席单位也组织了片区成员参加的多个会议;《中外合作办学》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简报》刊发了30余期;于2015年、2021年两次向业内提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倡议书,发挥了联席会的引领作用。

  联席会承担了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的“中外合作办学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研究”“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与对策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等10余项课题,连续发布《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生源质量报告》《十九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新机构发展报告》等多个行业分析报告,递交了多份内参,其中《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报告》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批示。

  有关联席会的未来发展规划,年内我们进行了主席单位换届选举,扩大了主席单位规模,确定了主席单位遴选标准,并将开展新一届联席会工作;吸纳个人专家入会,推荐优秀项目入会,进行会员单位推荐和主席单位审核;建立联席会专家队伍,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提供咨询、指导及决策支持;研究制定、发布联席会中外合作办学排行榜;弘扬典型学院和个人事迹;联合开展学术研究;开展管理人员及教师等的咨询、培训项目;支持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等。(记者 曹喆)

相关标签:体育(609)

    赞助商广告